- 深圳扩版"一体化"已上路 政府称要打造新30年
- 2010年06月04日
- 30年前,全长90.2公里的一道边防管理线,将深圳“一分为二”。边防管理线设立的9个检查站,被称为“关口”。于是,深圳有了“关内”、“关外”之分,“关内”是特区、“关外”是内地,形成了“一市两法”的管理发展格局。
经国务院批准,2010年7月1日起,深圳经济特区的范围将扩大到深圳全市,深圳不再划为“关内”、“关外”。 推进4个“一体化”,谋划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发展点 30年前设立的深圳经济特区,面积327.5平方公里,仅占深圳总面积的1/6。但2009年,特区外每平方公里创造的GDP仅为特区内的21.2%。 2009年,深圳GDP达8201亿元。深圳市代市长王荣在该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圳5年内GDP超过1.5万亿元”。王荣认为,特区“扩版”给实现这一目标创造了极大空间,只要特区内外单位面积产出相同,“实现目标不难”。 目前,宝安区正通过结构调整,将占地140平方公里的619个工业园区整合为18个规模大、关联度高、基础设施共享的新型园区。区长李文龙说,特区的“一体化”给宝安的“精耕细作”创造了条件。 多年来,特区外的基础设施投入受到制约,企业享受的政策也不同。“关外”对投资者、创业者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也增加了深圳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 目前,深圳加速推进规划管理、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的4个“一体化”,并对宝安、龙岗实行“倾斜”。2010年,特区外的财政投资占全市财政投资总额的72%。深圳市发改委主任陈彪说,特区的“一体化”为深圳的统一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 深圳市社科院院长乐正认为,原“关外”在深圳的未来角色类似香港的新界,“这里将是深圳经济新的增长极和发展点”。 “一体化”将消除人们心理的“二线关”,增强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 30年来,深圳人面对边防管理线,心里更有一道“二线关”。 深圳户口,足以承载起“关内”深圳人的心理优越感,一纸边防证,却让“关外”的深圳人感觉自己是“二等市民”。 比如,“断头路”多集中在特区外;特区内规划道路建成率近100%,宝安只达到70%,龙岗仅为40%;公交覆盖率特区内近100%,特区外只有76%;高端产业大多在特区内,特区外集中劳动密集的“三来一补”…… 近年来,铁丝网构成的“二线关”已大为松动,但许多非深圳户籍人心里的这道“篱笆”却一直难以消除。 乐正说,特区的“一体化”将消除人们心理上的“二线关”,大大提高深圳人的凝聚力和深圳对人才的吸引力。 近日,深圳交通部门新规划了69条公共汽车线路,其中64条在特区外。该市交运委主任张士明说,将加快原特区外公交线网规划、提高特区外线网覆盖率,500米公交站点的覆盖率将提高到80%。龙岗区区长张备说,特区的“一体化”带来的公交、自来水等的同城同价,将大大减轻原特区外居民的生活成本。 特区“扩版”不能靠伸手,依然要发扬“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谋发展 30年前,“特区”成立,党中央给了深圳3000万元。30年后的今天,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用这段经历激励深圳人:“当年特区的老书记用3000万元就创造了今天的8200多亿元,靠的就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特区“扩版”不能靠伸手,而是依然要发扬当年“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打造深圳新的30年。 “特区‘扩版’给‘关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们必须大干、快干、真干、实干,全力实现与特区无缝对接。”张备的表态代表了“关外”干部的信心和决心。 王荣说,特区“一体化”带来对政府管理水平、服务水平的新挑战。他认为,特区“扩版”的投入不能仅依赖财政,政府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机制,让更多的社会力量、社会资金参与进来。 深圳“一体化”已经上路。 针对土地的“难以为继”,深圳国土规划部门借鉴香港的“勾地制度”、着手实行“差别化土地政策”。面对特区“扩版”,深圳发改委积极探索建立规划衔接协调机制,合理划定全市功能分区、统筹规划重大基础和公共设施建设;龙岗区与紧邻的东莞、惠州商议,先行先试“城际高新技术产业带”的新区域合作机制,并借鉴新加坡“裕廊模式”,打造高桥、宝龙、坂雪岗3个国际水平的“科技新市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