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靡深圳,如今遭遇一纸禁令——教育地产寿终正寝?
最近,广东省教育厅发布公告,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一律不再以小区配套学校作为试验项目,教育审计部门将把这类民办学校纳入审计范围,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增值管理。事实上,“名校办民校”多系原公办名校创办的民办机制的分校,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诸多争论。终于,喧嚣以教育部门的叫停而尘埃落定。这是否意味着曾经在深圳地产中风光无限的“教育地产”也将走向末路呢?
过去:曾经风光无限
教育与地产曾经是一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概念,但随着地产营销的兴起,主题地产应运而生,房地产与教育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教育地产也就成了深圳地产的生力军。偏居宝安一隅的桃源居凭借清华实验学校的名头成为深圳的名盘,市内的置业者也蜂拥而至,桃源居成为了教育地产的代表。随后,蔚蓝海岸、星海名城等一批以教育地产为卖点的楼盘大行其道,教育地产一时风光无限。
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改革尝试和房地产营销概念,教育地产曾经被认为创造了“多赢”局面。一方面发展商凭借“名校”提升了项目的知名度,提高销售价格,加快了销售速度,使得利润最大化;另一方面,政府不用花钱而坐拥一流的教育硬件设施,缓解了教育经费和学位不足;而业主则增加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可以自由选择名校,为子女的前途作好铺垫;学校则创造了利润。
总之,教育地产在深圳楼市中作为一种营销方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这种“名盘+名校”的教育模式却在经营中逐渐暴露了弊端,受到业内人士的质疑。
问题:隐性弊端屡现
在深圳已经出现多起业主状告学校和发展商的事情,教育地产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配套学校产权不清。目前楼盘与名校“联姻”的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国有民办、国有民营及国有民办公助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方式则是由开发商出资建校,提供教学所需的设备设施,学校只用提供教师队伍,学校的收入靠招生、教学所得。而在实际执行中,产权问题就成了难解症结:很多开发商为了达到名校的要求,学校用地大大超过规划规模,从而占用了商品房用地;投入资金也大大超过政府规定的配套学校标准。也就是说,建成学校包括国有资产部分、配套部分,也包括开发商额外投入的民有资产部分,权属难以分清。
第二,买得起房子读不起书。在很多人看来,楼盘与名校“联姻”,政府不用投入就可引入一流的教育力量,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实际上,这不过是政府将办学成本转移到了开发商和其他联办者身上,而开发商则又将成本转嫁到了业主身上而已。正是基于这种状况,引进的名校成了高收费的“贵族学校”,学生的入学费用远比一般学校高,每年每人从1万元到4万元不等,有的学校还要一次性收取每人2万到4万元的捐资助学费。据了解,这也是学校要维持正常运作的不得已之举。目前一些已建成运作的楼盘名校,日子并不十分好过。一些小区内的名校迫于业主压力,对业主子女按照公办学校收费标准招收,但一所学校的规模毕竟有限,而一些大型小区,住户往往有上万人之多。考虑到此类学校维持运转的费用不菲,如果小区业主子女全部按公办标准收费,学校的正常运转势将捉襟见肘。由此可见,业主的低标准收费期望,与小区配套学校按投入成本高价收费的实际,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天生冤家。
第三,社区生源及资金危机。客观地讲,尽管有一些开发商是真正想办教育,为新建小区业主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着想,但事实上,大多开发商引进“名校”的目的,就是热销其新开发的楼盘,一旦开发商楼盘卖光走人,本来没有多少投入的外地“名校”也极有可能抽身而走,社区学校的经营前景也会因此而受到影响。
我们不能排除,同时也是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是:其一,经济实力弱的开发商难以引来“名校”,看到建校无利可图,干脆以种种理由,只建楼盘不建学校;其二,开发商为了吸引购房者,用学校做卖点,但当学校进入正轨后,需要开发商的大量资金注入,对于没有多大利润的学校经营,开发商显然不愿长期投入;其三,一个楼盘的销售周期是可以用时间来计算的,业主子女就学的数量也可以量化,一旦这些业主的子女都毕业了,学校的生源就成了问题,学校的正常运营就成了一个摆在校方及发展商面前的严峻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由于教育周期长,有些问题可能现在还难以觉察,而一旦危机暴露,将很难控制,这些也是促进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影响:整体格局微变
教育地产作为深圳地产一个重要的营销模式,一旦因为教育部门的叫停而取消的话,会不会对深圳地产造成很大的营销困难呢?
深圳地产资深人士半求认为,首先,教育部门出台的这个政策意味着“名校+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