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走过深南路的华强天桥,市民难免会作一番比较:隔了一条深南路的华强路如同两个世界,北面是红火的商业街,南边却“安静”得令人困惑
一条华强路南北两重天
每次走过深南路的华强天桥,刘晓娜总会作一番比较:隔了一条深南路的华强路如同两个世界,北面是红火的商业街,南边却“安静”得令人困惑。
刘晓娜是深圳市玩具协会的工作人员。当协会两年前安身华强南路赛格苑后,刘晓娜便成了华强北的常客。
同样,位于华发南路和南园路交汇处的中港国际珠宝交易中心的总经理朱文豪时常也会不自觉地向北望去,期盼着华强北的滚滚人流能够稍稍向南看。在朱文豪的眼里,刘晓娜的困惑就是华强南商家亟待破解的困局。
有着相同想法的华强南商家并非少数,一直坚守在华强南路的铭可达家电便是其中之一。铭可达总经理郑明强直言:“东京银座能够贯穿十几条街,面积比华强北商圈大了几十倍。在我看来,紧邻着深圳最旺的商业区华强北,华强南的发展潜力无疑是巨大的。”
一组反差强烈的数字让华强南的商家看到了巨大的差距以及潜在的机会:华强北客流量每天超过50万,华强南却只有不到5万人;华强北一年交易额260亿元,华强南却只有10多亿。
“面积有华强北的2/3大,但交易额却只有1/20。假如华强南的交易额能够提升到华强北的1/4,深圳将由此出现一个年交易额超过300亿的超级商圈。”朱文豪、郑明强以及其他商家的负责人今年以来一直在商讨振兴华强南的对策。今年春节刚过,一个民间自发形成的华强南改造促进会宣告成立,目标是建设一个华强超级商圈。
华强北:赛格市场当龙头
“10年前,华强北、华强南的差距很小,远没有现在那么大。”赛格电子市场总经理甄勇峰的办公室位于宝华大厦18楼。往窗外望去,一条完整的华强路出现在眼前,和高耸入云的赛格广场隔街呼应的,是那栋破旧的华强肉菜市场综合楼。1989年,甄勇峰来到赛格集团,直到1999年还一直住在对面的赛格苑。10年间,每天来往于华强南华强北,留给甄勇峰最深印象的是“华强三洋”的女工。当穿着浅蓝色工服的姑娘们如潮水般涌过深南路时,就连汽车也不得不停下脚步。
“那时候,华强北是工业区,华强南是生活区。”甄勇峰如是说。
由工业区变为商业区,华强北的源头可以追溯到1988年,而那一颗种子就是赛格电子市场。
在华强北的大型商场中,数量最多的就是电子信息市场,赛格、华强、都会、新亚洲等十多个市场共同组成了“亚洲电子第一市”。根据华强北管委会提供的数据,电子产品的销售额占了整个商圈收入的70%,而一个赛格电子配套市场的成交额就占了全国电子产品成交总额的1/3以上。
根据福田区统计局的测算,赛格市场每年的成交额已接近100亿元。在华强北的商家眼里,赛格正是不折不扣的龙头。
“华强北很早就作为一个整体存在,而华强南却始终没有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南园工商所所长何世信和华强南路已经打了9年交道。在何世信的眼里,华强北有一个明确的前身,那就是上步工业区,而华强南在深圳人的概念里一直仅仅局限于华强南路。
华强南:期待“点睛之笔”
在南园路上经营烟酒生意的黄忠诚很怀念过去的幸福时光,最旺时一年批发汽水就净赚120万。听说大商家牵头成立华强南改造促进会时,在深圳做了13年生意的黄忠诚由衷地赞成。
“华强北的成功经验无法克隆,我们不可能在这里再造一个赛格广场,华强南的定位是华强北的补充。”促进会的商家对此态度明确。
身为福田区政协委员的朱文豪已经连续两年向区政协递交了提案,建议政府拓宽华强北商圈,以带旺失意的华强南。朱文豪表示,华强北的租金已使商家备感重负,而一街之隔的华强南,平均租金只有华强北的1/5。
在华强南的商家的眼里,市区两级政府1998年对华强北的改造是重要的推动,尤其是华强北管委会的成立更是华强北的“点睛之笔”。
华强南目前已经出现新的专业市场,比如深南路南侧的二手手机通讯市场,年成交700万部手机;比如华强南的珠宝交易额近1亿元,华发南路上的中港珠宝交易中心可以成为珠宝街的领头羊。“华强南期待点睛之笔。”华强南改造促进会的商家很直白。
相关链接
华强北
20年前的鱼塘农田,10年前的厂房车间,如今成了万商云集的繁华商圈。
东起燕南路,西至华富路,北接红荔路,南临深南路,华强北商业区南北长930米,东西宽1560米。在这块方圆1.45平方公里的空间,有着700多家商场,日客流量50万人次,年销售额260亿元。在这块土地上,从业人员多达13万,经营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商场就有21家,个体纳税户也达1万多户。
华强北是多业种、多业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