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逸飞生前曾有将深圳建设成为一座艺术之城、宜居之城的构思和规划。然而壮志未酬,斯人已去。
陈逸飞三次抱憾深圳
本月20日,一代艺术大师陈逸飞的葬礼将在上海举行,据记者了解,陈逸飞在深圳的部分生前好友届时将前往上海龙华殡仪馆为其送别最后一程。记者采访了即将动身的深圳尚美佳机构首席策略师王德源,了解到陈逸飞生前曾与深圳艺术界和地产界多次结缘、却又多次失之交臂的历程。
第一憾:LOFT艺术之梦
在华侨城康佳路口,竖着一块巨大的“LOFT”字样指示牌,一座当代艺术中心在不远处安静地矗立。很少有人知道,这座以展示现代艺术为己任的艺术中心凝聚着陈逸飞的才智和心血。
LOFT是指将旧有工业厂房改造为现代艺术创意空间的一股当代世界艺术潮流。2003年夏,从事地产策划的王德源与深圳华侨城一起谋划将华侨城东部工业区改造为LOFT形式的艺术创作园地和生活空间,但苦于缺乏经验。这时,他们想起了曾经在美国著名的LOFT发源地纽约苏荷区生活多年、并在上海亲自创办了类似空间的著名艺术家陈逸飞。恰好王德源的妻子和陈逸飞的妻子宋美英是多年好友,于是他们向陈逸飞发出了前来深圳观摩研讨的邀请。陈逸飞对在深圳建立LOFT的创意兴趣甚浓,当年8月18日晚,他只身一人抵达深圳,开始了与深圳的第一次邂逅。
次日,陈逸飞实地考察了华侨城,对深圳人的创意竖起了大拇指,并提出了很多改造建议。他的艺术才思和儒雅风度给王德源和其他接待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德源回忆说,虽然时值盛夏,但陈逸飞始终坚持西装革履,对待任何人都彬彬有礼,脸上带着谦和的微笑。陈逸飞希望自己的LOFT艺术之梦能够在深圳得以延续,然而他此后再也抽不出更多时间来亲自实践这个梦想,所以陈逸飞一直说,在深圳华侨城留着他的一个遗憾。
第二憾:陈逸飞深圳工作室
2004年3月,王德源承揽了盐田海滨某地产项目(编者注:万科十七英里)的营销策划工作,由于这是一个建筑在海边的高品质居住区,上次在华侨城没有和陈逸飞达成实质性合作的王德源再次想到了陈逸飞,于是他飞到上海向陈逸飞“取经”。
当王德源来到位于上海泰康路的陈逸飞画室时,陈逸飞正在挥毫作画。王德源不解地问陈逸飞:“您同时在做环境艺术、电影、杂志、服装、家居用品设计等那么多工作,还能有多少时间作画?”陈逸飞笑笑说:“因为很多欧美画廊都与我签订了画约,所以无论多忙我每周都会抽出一定时间来画画。”陈逸飞去世后有部分舆论质疑陈逸飞身兼多职是否“过于贪心”,王德源认为这种看法其实大谬,因为陈逸飞曾经亲口对他讲:“工作是我的乐趣所在,这种乐趣是停不下来的。”
王德源与陈逸飞商讨,在位于小梅沙的这个新楼盘会所设立陈逸飞的艺术工作室,将这里作为陈逸飞在广东的艺术根据地,定期举办艺术主题活动,另外还邀请陈逸飞做这个项目的形象代言人。对于这样一个修建在大海边的建筑,陈逸飞格外兴奋,但后来,由于相关营销方案的调整和陈逸飞过于忙碌,这个计划搁浅了,给陈逸飞和他的深圳合作者心中留下了第二次遗憾。
第三憾:平民环境艺术
王德源和陈逸飞的最后一次接触是今年3月,当时王德源正在布吉开发一个走低价路线的楼盘(编者注:此项目目前已被命名为“左庭右院”)。陈逸飞在电话中关心地问起了小区设计方案,王德源回答说因为走低价路线,发挥的空间不大。陈逸飞马上反驳他说:“不要因为低价就牺牲它的质量,最广大的老百姓对生活品质更为看重。”
王德源邀请陈逸飞为这个楼盘做环境艺术设计,陈逸飞表示可以为这个平民化的小区创作一组公共雕塑,给王德源传真了几张雕塑的创意草图。然而,未等这些作品的正式设计方案出炉,陈逸飞却溘然西去,再次给他与深圳的合作留下了遗憾和空白。虽然如此,王德源仍然让公司的设计师根据陈逸飞的创意草图设计出了一组中间是镂空树叶图案的红色铁艺雕塑。王德源说,这里面凝聚着陈逸飞的点点心血,它们将竖立在布吉那个面向广大平民百姓的居住小区的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