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北不应该仅仅只是商业区,而华强南也不应该因为和华强北隔了一条街就成为“经济两重天”,华强地区完全可以错位协调发展。福田区政协委员张俞强最先提出的观点得到了众多其他委员的认可。在昨日(4月19日)开幕的福田区二届三次会议上,记者获悉,关于华强地区的发展前景是众多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焦点1
华强南,不应该是被遗忘的角落
朱文豪委员在提案中这样表述:华强北客流量每天超过50万,年商品交易额超过260亿元,华强南客流量每天不足5万,年商品交易额只有10亿元,两者相差很远。但是朱文豪认为,这种差距不应该成为华强南在华强北的光环下被忘却的理由。
他认为,华强北地域较小,商家涌入已经使得近年来租金上涨,商户营商成本变高,对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同时,华强南片区已经自发形成现代办公用品,黄金珠宝加工业,眼镜、手表、礼品制造业等优势产业,但由于缺乏规模、专业化的交流展示平台,目前行业发展只局限于加工环节,无法形成强大的产业链。
焦点2
华强北停车场停车库急需清理
委员王延佳认为,华强地区停车难问题不解决好,将会严重制约发展。
他列举停车难的几个原因:一是原建设的社会停车场被改为其它功能,比如华强北的鹏基小区,仅几年内就减少了100多个停车位;二是上步工业区内的许多建筑随意扩建门廊,占用道路和车位;此外,商圈内一些新的项目也不断开工,一些原来可以提供停车位的地方不能再停车。
委员建议,区政府方面需要对华强地区的停车问题进行综合整治,对私自改变用途的要限期恢复停车功能,同时创造条件,让商家业主增加一些临时停车场地。
焦点3
华强北管理委员会升格
委员们建议,将华强北商业街管理委员会升级为华强发展建设管理委员会,统筹地区内的各项政府管理职能,并将管理职能覆盖到整个华强地区,这样一来,以前一些难以协调的问题有了统一的解决出口。
此外,还有委员提议,独立组建华强南区业主商家协调委员会,在“华管委”的指导下协调、引导、促进南区商贸、旅游、休闲、城市文化业态的互动发展。委员们建议华强南区业主商家协调委员会尽快落实各行业在华强南区发展的远期意向,如将深圳拥有绝对产业优势的眼镜、钟表、工艺品、礼品行业等引入,近期先就已在华强南区形成规模经营的黄金珠宝、办公设备及耗材、二手手机等行业进行重点扶持。
焦点4
华强南北携手共建品牌街区
张俞强表示,现在的华强地区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区,它还汇集了多种服务业,是居住着大量人口的综合性社区。从社区的角度看,世界上著名的品牌街区大多是集旅游、休闲、购物、城市文化为一体,比如法国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英国伦敦的牛津街等。
他认为,如果华强南北协调发展,华强地区凭借地利,也能够成为一个知名的品牌街区。他强调,这需要高起点的规划。他的构思是,将滨河路从上步立交开始向南扩展,使滨河沿深圳河铺到皇岗立交,将赤尾和南华社区都纳入华强地区的整体规划,将来的华强地区的面积将是现在的几倍。而且人流车流可以得到更好的分流。
张俞强认为,按照这种设想,滨河路改道后形成的新的华强街区南线近邻香港,可以成为“第2个沙头角效应”,如果深港双子城能够进一步融合,华强片区的地理优势将非常明显。
具体措施
委员们建议:福田区委、区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专家、社区居民进行发展战略和规划专题研究,并由区政府制订工作方案和组织实施。
在具体措施上,委员们建议,将华强南路、华发南路列入华强北二期改造计划,并尽快落实实施。委员们表示改造可先从“点”上开始,以点带面。
如尽快启动改造“华强肉菜市场”和“南园体育中心”项目,通过这两个项目的启动,引导社会资金、中介机构和国际投资集团、商家共同参与建设。
提案也提出重点改造华强南门户区域,即深南路与华强路交叉路口南侧。
委员建议尽快与市有关部门及商户沟通,通过商业用地置换和补偿的方式搬迁上步加油站,涉及的费用可由新用户逐年分摊偿还。结合地铁出口和地下商城的设计规划,在东西向上打通南北人流通道,使南北区商客自然流动,同时也解决该路口人车混杂的交通问题。
据了解,目前福田区政府对于华强北二期规划以及华强南片区的改造都非常重视,区长张礼铜已经表达过对于华强南改造的整体方针:政府引导,企业运作,规划定位,政策扶持,分布实施,整体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