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加坡经济适用房的比重达到80%、香港达到40%相比,深圳的经济适用房“少得可怜”。深圳市国土资源和房产管理局副局长李加林在春交会上透露说,从1992年到现在,13年间,深圳只建了5.86万套经济适用房,比重仅4.5%。从数量上说,今年对外销售的经济适用房有950套,与今年深圳商品房总销量(可能会达到1000万平方米,10万套左右)相比,仅占1%。
即使是这1%,其拥有者的身份是否都是“低收入家庭”也值得质疑。
5月10日,和朋友到经济适用房小区桃源村,还不到晚上8点,两边的道路上密密麻麻地停满了私家车。经济适用房是给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深圳家庭,如果按照均价3400元/平方米,面积80平方米以上来算,这些家庭买了经济适用房,买车的难度会比较大,但是看桃源村小区里面那一排排私家车,很让人怀疑这些经济适用房是否真的是给了低收入者。
在二手房市场,深圳以前推出的经济适用房,很多已经开始以市场价流入楼市。彩田村当年一套25万元的房子现在卖到60万元,资本的逐利性让经济适用房变成了摇钱树。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易宪容博士曾说过一句话,银行应该在发放买房个人贷款的时候谨慎,因为收入证明太多造假的东西。反过来说,政府是不是也应该对于某些申请人的收入证明验明正身?好把经济适用房给真正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