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统计局10月19日公开的“三季度企业景气调查分析”显示,上海市房地产企业家信心指数跌至不到90点,已与1999年的水平相当。
1999年,恰恰是上轮房地产行情的最低谷,之后便是持续6年的狂涨。
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宏观调控重点行业,上海房地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比一季度回落76.5点,进入相对不景气区间,在各行业中居跌幅之首。据调查,在房地产行业,有31.6%的企业家认为企业的生产运营状况“不乐观”;半数以上持平;表示“乐观”的企业家仅占14.9%。
这,似乎成为上海楼市博弈的一种结果,或者一种新博弈的开始。
房价:跌才是“硬道理”?
虽然对于开发商而言,降价仍是立竿见影的营销招数,但房地产商的降价策略是否会引来新一轮的期待呢?
根据中原研究咨询部最新一轮数据显示:9月,上海市一手住宅在售面积继续保持上升势头,主要是由于供应量较大,而消化量虽然达到113.3万平方米,环比增长32.1%,但仍远低于366.4万平方米的新增供应量,供过于求的现象依然严峻。具体而言,各区住宅供应量上涨势头强劲,需求量仅微幅上升,供求比大多在0.8徘徊。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郊区成交量依然接近总成交量的50%。
需求量虽有微幅上升,但开发商付出的是降价的代价,割肉能够换来成交的人气吗?
根据中原研究咨询部对于4月以来著名跌价楼盘的调查来看,超过一半的楼盘跌幅在20%左右,价格下调额度约2000元/平方米,部分高档楼盘甚至下跌了5000元/平方米,而原本价位就不高的一些楼盘的价格下降仅为1000元/平方米左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楼盘价格的下跌并非一步到位,而是每月跌一点,呈阶梯式下调态势。
这是否意味着:未来的房价依然会保持持续走低的趋势呢?
降价楼盘的价格段主要位于原价在10000-15000元/平方米之间,大约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比例,而降价后成交均价集中在5000-10000元/平方米。普陀区以及浦东新区成为价格下跌楼盘较为集中的区域。中介公司分析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区域在宏观调控之前的房价上涨风潮中,投资比重偏高使这两个区房价透支相当严重。普陀区价格跌幅较大的楼盘地域分布相对集中,大部分分布在万里板块,这一板块由于此前对规划中的轨道交通M7与R3线的概念的过度炒作,导致了3月之前该地区房价上升过快。
区位特征相似的还存在于宝山区的大华板块,毗邻普陀区的万里板块,由于位于宝山区,区位的因素使得价格下降幅度最大。另外,具有类似情况的还有闸北的彭浦板块。浦东新区的降价楼盘地域分布较广,以陆家嘴为起点向东、南两个方向散开。陆家嘴以东的“东方明珠国际公寓”、联洋社区的“仁恒河滨城”以及杨高南路上的“锦绣华城”所面临的问题则是投资者撤走之后留下的需求空白,前一段时间的投机实际上将这些楼盘的未来优势转移到当前阶段,导致房价虚高。
数据显示,50%的降价楼盘集中在内中环线之间,这些楼盘很多位于规划中大规模社区(万里、大华、联洋等),其在售楼盘供应量相应充足,社区前景虽然看好但是尚未发展成熟;1/4的降价楼盘集中在内环线以内区域,在宏观调控前该区域投资者较为集中,而今也成为降价的“先锋”。
事实上,这些地区的楼盘在未来的配套设施建成之后,是非常适合自住的,目前价格的下调说明,这些楼盘的市场定位正逐渐回归理性。
降价以后,超过80%的楼盘的成交量显著上升,与几个月前每月成交套数维持在个位数的局面形成鲜明对比。
降价的诱饵似乎唤起了一度沉默的刚性需求,降价幅度较大的楼盘在销量榜(不包括配套商品房)中位居前列便是一个例证。
虽然对于开发商而言,降价仍是立竿见影的营销招数,但房地产商的降价策略是否会引来新一轮的期待呢?毕竟,买涨不买跌作为一种市场心态,已经发酵了7个多月。
中房指数研究院陈晟分析,只有当楼盘的价格降低到能够真实反映价值的层面上,才能真正唤醒市场的活力。
一点一点地降,一天一天地等,市场以空间换时间的降价冲动,似乎成了房市价格博弈的“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