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结构 打造双城市中心
毫无疑问,“城市中心”无疑是整个城市发展的“中枢”。让人眼前一亮的是,《总规》在充分研究深圳城市结构的布局谋篇的基础上提出,“建立三级城市中心体系,包括2个城市中心、5个城市副中心,8个组团中心。2个城市中心分别是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
三级城市中心体系—— 2个城市中心
“福田中心”:包括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主要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
“前海中心”:包括前海、后海和宝安中心区,主要发展区域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总部经济。
许重光介绍说:“福田中心的地位和重要性在未来只会更加强化,福田中心现在和以后都将是我市行政、商务、文化中心。从定位上看,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在功能上也将有明确分工。前海中心将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总部经济;此外,前海中心区更多的还要承担区域性高端产业的转移,比如香港高端产业的转移。二者的关系是,在继续强化福田作为全市综合服务中心的同时,积极推进前海建设,以使这两个市一级的中心区成为发展有序、功能互补的‘双中心’。”
为什么要再建一个 “前海中心”?有权威的规划专家对此予以了进一步分析:
“过去的发展和研究表明,在整个珠三角地区有一个非常清晰地引领整个地区发展的‘轴’——‘香港—深圳—广州’轴线。从深圳的发展到东莞的崛起都证明,这条轴线是整个珠三角发展的强大引擎。而‘前海’中心正好处于这个轴线的战略节点。此外,深港西部通道、沿江高速、未来将连接深圳机场和香港新机场的快速通道等一系列的战略性基础设施都汇集在此。种种因素决定前海地区将是深圳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战略高地’。对这一‘战略高地’进行前瞻性的规划和建设,将其建成深圳的‘双中心’之一,将为深圳未来的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而且,国际经验表明,许多国际大都市往往都不止一个‘中心’。”
在《总规》提出的三层次城市中心体系中,龙岗中心、龙华中心、光明新城中心、坪山新城中心、盐田中心将是整个城市的5个“城市副中心”。所谓“城市副中心”将主要承担部分区域或城市分区范围内的综合服务职能,通过发展地区性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职能,带动地区整体发展。
5个城市副中心的定位分别如下:
龙岗中心包括大运新城和龙岗中心城,在进一步发挥综合服务职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文化体育和商业服务业,成为深圳东部地区及辐射粤东地区的综合服务中心。
龙华中心包括龙华新城和龙华中心区,是全市和区域性的综合交通枢纽,以及福田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的延伸。
光明新城中心是深圳西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坪山新城中心是深圳东部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中心,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重要基地。
盐田中心是深圳东部滨海地区旅游综合服务基地、深圳东部港口与物流配套服务中心。
此外,8个城市组团中心分别是:航空城、沙井、松岗、观澜、平湖、布吉、横岗、葵涌。是城市组团的综合服务中心。
城市空间结构—— 三轴两带多中心
关于城市空间结构,《总规》提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以西、中、东三条发展轴和南、北两条发展带为基本骨架,形成‘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结构。”
“三轴”分别是“西部发展轴”、“中部发展轴”和“东部发展轴”。
关于最为重要的“西部发展轴”,《总规》提出,西部发展轴是深圳提升国际化城市职能、实现深港合作、促进珠三角城镇群协调发展的战略性走廊。主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功能。重点发展具有战略价值的前海中心,使其成为城市转型的重要增长点。建设沙井西部沿江地区、航空城和南山硅谷,以及沿江高速公路、机场扩建、深港机场快线、穗深港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快沙井、松岗地区的产业升级和旧区改造。
关于中部发展轴,《总规》提出:中部发展轴是莞—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发展综合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充分发挥福田中心区的辐射功能,重点建设龙华新城、光明新城,以及新深圳站、广深港客运专线、深莞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光明高新区、观澜和龙华高新区发展水平。
关于东部发展轴,《总规》提出:东部发展轴是惠—深—港区域性产业聚合发展走廊,主要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功能。重点建设大运新城、坪山新城,以及东部通道、莲塘口岸、厦深铁路、深惠城际线等重点交通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龙岗中心服务功能和大工业区发展水平。
与上一版的《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