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 深未来五年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
  • 2017年08月28日
  •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攻坚之年,深圳出台了关于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三大政策,共180条措施,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组合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决策部署,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深圳经济特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创新政策领先优势,为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为在新的起点上勇当尖兵、再创新局提供强力支撑。

    招贤纳士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017年5月3日,宝安石岩湖国际院士村正式启动,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罗杰·科恩伯格和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瑞·夏普莱斯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饶子和、吴岳良、王佛松、汪集暘和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位成为首批入驻“村民”。深圳未来将在石岩湖畔规划建设可容纳全球院士、诺奖获得者50名的国际院士村,旨在为科学家们创造交流沟通与科研成果孵化平台,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

    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近日,《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并将于11月1日起施行。条例在保护知识产权、鼓励知识产权证券化,引导企业科学核算和管理知识产权资产,明确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的奖励和报酬等方面作出了突破或创新性规定,人才优先发展进入法治保障时代。

    “有恒产者有恒心。”

    去年7月,深圳出台《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成立了1000亿元资本金的市人才安居集团,未来五年将筹集建设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

    求贤若渴,筑巢引凤。

    深圳招贤纳士重磅动作频出的背后,有一条清晰的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去年3月底出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政策之一《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深圳从人才住房保障、人才培养、人才评价、创新创业奖励等方面出台81条措施,努力实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2016年,深圳新引进全职院士6名、高层次创新团队23个、中央“千人计划”人才74人,新增海归人才1.05万人、高技能人才12.6万人。

    激发创新活力 跟跑者迈向领跑者

    人才是创新的源泉,企业是创新的主体。

    深圳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政策”,还包括《关于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的若干措施》。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深圳从改革科技体制、提升创新能力、强化对外合作、优化创新生态等4个方面提出62条措施,着力解决成果转化难、收益分配难、产权保护难等突出问题,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将转制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的管理层和核心技术骨干持股比例放宽至30%,将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率放宽至5%。在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方面,深圳从政策供给、资金支持、环境优化、服务保障等8个方面制定实施37条措施,设立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军民融合产业基金、“丝路”基金、并购基金、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等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源,支持企业做大做强。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卓元表示,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肩负着为国家创新发展探路的使命,“三大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改革创新,抓住了问题的“牛鼻子”,有利于率先破解目前全国存在的科技体制难题和弊端,调动深圳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探索新路,在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这相当于在孩子长身体时及时提供‘营养餐’。”高搜易公司CEO陈康表示,作为中小微创业公司,高搜易在实现“天使轮”投资后,就脱离了婴儿“哺乳期”,商业模式初现端倪,进入“成长发育期”。“三大政策”提出后,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参与设立规模为100亿元的市级中小微企业发展基金,这相当于产业发展的“指挥棒”,业务模式创新、有亮点的企业将迎来发展良机。

    深圳探索构建综合创新生态体系的效应不断显现,创新加速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迈进。2016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800亿元、占GDP比重达4.1%,新增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210家,累计达到1493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513家,是上年增量的3倍以上。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增长50%,占全国一半。深圳企业参与的4G TD-LTE关键技术与应用首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华为短码方案成为全球5G技术标准之一。今年上半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增长17.5%,占GDP比重进一步提升至4.1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1%,快于GDP增速3.3个百分点,呈现出“逐季攀高、质量提升、结构优化、动力增强、趋势向好”的鲜明特点。

    降成本补短板 打造宜居宜商宜业环境

    深圳,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在快速崛起的过程中,难免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深圳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降成本补短板、打基础管长远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以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以改革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以改革增进群众的获得感。

    “营改增后,减税很明显,我们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研发。”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税务部会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以比亚迪汽车单家法人为例,2016年全年实现减税1.38亿元,其中不动产房屋减税6600万元、租赁减税1900万元、鉴证咨询减税1500万元、文化创意减税1900万元,而整个比亚迪集团营改增后减税规模超过5亿元。

    实际上,不管是行业龙头还是“小微”,无不从降成本中受益匪浅。通过实施营改增、调整“五降一金”、取消15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政策措施,政府回购龙大、南光、盐排、盐坝等4条高速公路并免费通行,2016年深圳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200亿元,比上年多减负500亿元。今年年初召开的深圳两会再次给企业派发了“礼包”:今年深圳将持续推进补短板、降成本,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350亿元,通过降成本补短板释放供给潜力,为企业提供轻装上阵的宜商环境。

    同时,在教育、医疗、生态环境、城市安全方面,深圳大力补短板。“十三五”期间,深圳计划新增中小学学位23万个、新增病床床位2.5万张以上;实施治水十大行动,计划到2020年总投入超过800亿元;城市安全方面,深圳去年启动实施“城市管理治理年”,加大安全领域投入,单独设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成立专业化的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安排150亿元城市公共安全专项资金,提升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城市安全运行。

    除了“三大政策”外,深圳还在高等教育等方面出台了一揽子政策,不断增创供给新优势。今年,我市还将加快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广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环保工程等领域,打造一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服务城市长远发展。



  深圳市新豪方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2015-2018 Holdfound 联系我们 | 备案:粤ICP备17102985号-1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