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人民银行公布了5月金融统计数据、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及增量数据。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广义货币(M2)、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等多项数据都保持较快增长。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10.02万亿元,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M2增速在今年3月重返双位数,4月、5月广义货币(M2)再次保持双位数增长。
同时,5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19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959亿和14776亿元。有专家认为,5月社融以及信贷均超出预期,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
M2增速保持在近4年高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和研究员冯柏表示,5月份M2同比增长11.1%,涨幅与上月持平。一方面,金融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信贷投放明显高于去年同期,货币创造的派生作用增强;另一方面,5月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规模增加,财政存款新增1.3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多增8251亿元,影响M2增速进一步提高。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5月M2增速保持在2017年以来的高点,主要推动因素是企业存款多增;当月专项债大规模发行导致财政存款增加,是M2增速未能进一步走高的原因。
同时,狭义货币(M1)和流通中货币(M0)也均增长。
5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58.11万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1.3个和3.4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97万亿元,同比增长9.5%。当月净回笼现金1778亿元。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和高级研究员陈冀表示,M1增速由5.5%快速反弹至6.8%,这是企业经营活力有逐渐回升的积极信号。随着前期各类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地,以及复工复产进度逐渐接近或达到疫情暴发前水平,M1增速逐渐确认反弹趋势。
中长期贷款新增近万亿
5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48万亿元,同比多增2984亿元。分部门看,住户部门贷款增加704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38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662亿元。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845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1211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5305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586亿元。
温彬和冯柏指出,5月信贷增长略超预期,结构也有所改善,中长期贷款新增9967亿元,分别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多增31亿元和2766亿元。分部门看,5月贷款较去年多增的部分主要由企业中长期贷款贡献,说明金融对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对于居民部门,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7043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374亿和418亿元。其中,居民短期贷款新增2381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101亿元和433亿元,短期贷款的稳中有升,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的逐渐改善,特别是近期汽车消费的回升,促进了消费贷款需求增加。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662亿元,比上月多增273亿元,基本与去年同期持平,说明前期因疫情被抑制的房地产市场供求开始释放,按揭贷款需求增加。
唐建伟和陈冀指出,疫后居民贷款占比持续回升。随着商品房销售逐渐恢复,居民部门贷款在信贷投放中的占比逐步回升。5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4662亿,叠加短期贷款2381亿,5月投放居民部门的信贷达7043亿。
新增社融超出预期
5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达到268.39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比上月提升0.5个百分点。当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3.19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959亿和14776亿元。
温彬和冯柏表示,5月新增社融超出预期,政府债券供给较多是主要原因。具体而言,表内信贷(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新增1.6万亿元,比上月少增1192亿元,但比去年同期多增3911亿元。表外融资(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新增226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205亿和1677亿元。直接融资方面,股票融资353亿元,规模基本稳定。企业债券融资29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938亿元,但比上月大幅减少6044亿元,或由于3月和4月企业债券融资大幅放量,近期债券收益率有所上行,发行成本增加,而信贷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导致企业发债意愿有所减退。政府债券融资1.14万亿元,比上月和去年同期分别多增8043亿元和7543亿元,5月底专项债提前下达额度发行完毕的硬性要求加速了政策债券供给。
唐建伟和陈冀表示,地方债、国债、企业债等发行提速,社融中直接融资比重明显上升。与持续回升的信贷增速共同推动社融增速大幅回升0.6个百分点,达到12.5%。直接融资作为积极财政和稳健适度货币政策配合、金融资源直达实体的重要渠道,未来随着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继续发行,全年社融中直接融资占比可能进一步提升。
温彬指出,总体来看,5月信贷、社融均超出预期,体现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强。下阶段,随着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企业信贷需求将不断增强,要继续强化逆周期调控,加快推进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及资金运用到位,形成实物工作量,落地实施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加精准高效地支持中小微企业等经济社会恢复发展中的薄弱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