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中心>新闻动态               

  • 民营企业家纷纷转型房产投资客 炒楼来钱更快
  • 2009年12月09日
  • 2009年,房地产业既风光无限,又备受争议。也许可以用5个关键词来描绘房地产业在2009年的发展图谱:回暖、泡沫、地王、调整和保障房。
      
      回暖:接连制造“没想到”
      
      今年春节后,金融危机寒意正浓,房地产业却率先走出低谷。中国指数研究院在早春发布的数据让业内兴奋:在30个重点城市中,有24个城市2月住宅成交面积环比上升,有10个城市环比增幅更是超过50%。数据传递出楼市“回暖”的气息。各地春节后陆续举办的房交会,喜迎“小阳春”。
      
      这一轮回暖呈现出明显的“接力”特点。以首次购房为主的刚性需求最早撬动了一线城市楼市的坚冰,形成市场复苏的“第一推动力”。此后,更多的改善性需求、投资性开始进场,并一度成为购买主力。
      
      “今年的房地产真是在挑战人的想像力。”从业多年的嘉华(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销售总经理谷文胜连用几个“没想到”来回顾这一年的行情:没想到市场起来这么早,没想到回暖速度这么快,没想到房价、地价涨得这么凶!
      
      泡沫:产业风险和关联风险俱存
      
      资本属性越来越突出的房地产市场,“泡沫”或多或少存在。人们争论的是:目前的房地产泡沫是否大到了威胁产业发展的程度?房地产的狂飙突进是否加大了宏观经济的关联风险?
      
      今年房地产成交量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如下后果:一是房价快速上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至10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售价各月分别上涨0.2%、0.4%、0.6%、0.8%、1.0%、2.0%、2.8%、3.9%——连涨8月,且涨幅逐月扩大。二是房地产业从实体经济中“吸金”巨大。今年的房地产投资客中有不少民营企业家。有人坦言,在出口不景气的情况下,投资房地产比投资制造业“来钱更快”。
      
      陈晟针对楼市“泡沫”提出警示:要警惕消费、投资、外贸“三驾马车”被房地产“牵着走”的情况。时至年末,对房地产“泡沫”的担心和争议依然在继续。
      
      地王:“福音”还是“包袱”?
      
      市场逻辑中,价高为尊,地贵称王。“地王”频频,可见房地产界“土地争夺战”之烈。2009的“地市”,比楼市升温更剧。
      
      今年4月29日,杭州拍出上城区南山路一地块,楼面价超过4.6万元/平方米。这应该是今年叫响的首个“地王”。此后,高价成交的土地在各重点城市遍地开花。土地总价从10亿、20亿级迅速跃升至40亿、50亿级。
      
      今年的“地王”大多被国企揽获,不管是谁拿“地王”,对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来说,地价太高都不是好消息。今年此起彼伏的“地王”,是留给将来房地产市场的“福音”还是“包袱”,还有待市场作出回答。
      
      调整:未完成的“必修课”
      
      回顾2009年,不少开发商有“劫后余生”的感觉:当金融危机使楼市陷入深重的低迷、一些房企资金链绷紧到即将断裂之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房地产市场的措施及时生效。随后,市场松动了,成交“回暖”了,企业喘了几口气,活过来了。
      
      业内人士认为,房地产业早晚要补上产业调整这一“必修课”,包括两项内容:一是“周期性调整”,永庆房屋(上海)副总经理陈史翎说:“房地产的泡沫要一点一点挤,要让人‘分批下车’。”二是“结构性调整”,要提供适合各个阶层的人购买的房屋,不能长期脱离内需市场购买力的基准点。
      
      保障房:调控的另一个着力点
      
      在房地产调控问题上,除了“地根”和“银根”两个常规的着力点外,中央及地方政府正日益注重另一种手法: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房地产市场的供应结构,促进其健康平稳发展。
      
      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保障性住房用地供应3757.37公顷,同比增加36.3%。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用地供应3390.35公顷,同比增加33.3/5;廉租住房用地供应364.01公顷,同比增加72.0%。
      
      2009年见证了国内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新进展。多位业内人士指出,保障性住房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还有待观察,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市场”和“保障”两手抓,对整个房地产业的均衡发展必将产生深远意义。

  深圳市新豪方集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c)2015-2018 Holdfound 联系我们 | 备案:粤ICP备17102985号-1  
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主体身份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