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房地产就像启动的列车,尽管政府在2005年之内下达了数条政策,2006年初深圳市政府又将出台六大措施进行宏观调控,但深圳的房地产价格却因为惯性作用,依然上行。这是记者采访有在售楼盘的发展商得到的结论。
如果把房价放在时间的轴线上衡量,房价上涨是大势所趋,但2006年深圳房地产价格平均增涨幅度达17%以上,豪宅的涨幅达到30%,这显然已经突破了一般历史惯性,如何看待这个问题?记者带着这个问题采访恒祥基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朱蜀光的看法时,得到的结论是无论涨幅多少,这都很正常,供求关系是市场调控的杠杆,如果深圳市房地产市场在短时间内不能对目前的供求关系有所改变的情况下,2006年的房地产涨价是必然的,他的想法代表了大多数开发商的意见。
但深圳房价的上涨在2006年是否一定是客观必然?
成本、品质、消费能力是房价提升的关键
据资料显示,从2002年开始,深圳房地产开发用地的供应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比2001年下降了三分之一。实际供应为13.5平方公里,通过拍卖、招标、成交土地面积为62万平方米。2003年深圳全年新出让土地11.7平方公里,比2002年计划土地供应量减少了30%,也低于近10年来深圳土地供应量的平均值。2004年与2003年基本持平,2004年、2005年两年之内特区内没有新的供应量,所以从客观上来说,深圳的土地供应量逐年减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2005年的政府出让土地只有0.8平方公里,据悉今年关内新增面积依然不会增加。特区内土地供应的短缺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根本。
另一方面,经济形势向好,从各项经济数据分析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为企业创新给予的支持和推动作用,人们不难推理出,经济形势和环境一路向好的背景下,必然出现的企业和个人致富机会的增加,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增强了,这是市场价格走高的另一原因。
华来利公司蔡总指出,经济面的向好,个人收入的增加,消费能力的提升,市场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高,都是市场房价指升的关键。比如原来心理价位在4000—6000元幅度的消费者,目前也可以接受7000—8000元的房价了,而他们成为了房地产市场的生力军。
企业开发成本增加是事实。绿景地产副总经理江波指出,土地开发成本、产品开发成本、品牌建设成本、行政成本等的增加,都是房价提升的原因。
恒祥基公司朱总认为,特区内物业物以稀为贵,房价升高是必然;特区外有消费力,物业的品质却与特区内有差距,房地产企业加大对产品的投入,在这方面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消费者的心理承受能力可以突破,但支付能力却是底线。开发大众“消费得起的房子”,企业应该追求的是综合质素和综合效果。
新兴区域被看好
绿景地产江总指出,房价的增涨与片区的规划有关,一些规划水平较高的片区会被看好。如龙岗中心城,龙华二线拓展区南端高档住宅区,红树湾,南山、蛇口填海区、东角头等。奥体中心的启动,清平、南坪路的开通,地铁等各方面的利好,都使龙岗一跃成为2006年的亮点片区;二线拓展区将成为深圳市政府在市中心最大的重点预留地,将严格按照市府规划,暂缓批准新开发项目;龙华片区因与福田最近的地理优势,成为目前消费者的投资热点;填海区的开发依然想象空间极大。
涨幅今不如昔
与2005年17%的房价涨幅比,17%将为2006年的涨幅封顶。这是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又一预期值。
人们在2005年的一片看涨声中,仿佛回到了股票牛势的状态,人们象热衷股票一样热衷于房产投资,无论是房地产业内人士还是普通的消费者。那么我们看到,2006年深圳政府做出了一系列的控制房价的政府和举措,无形中为投资者敲响了警钟。更何况新春伊始,深圳市的六大举措和4月30日前严禁房地产商“偷面积”政策的出台,的确令许多企业汗颜。而144平方米以上房屋转让契税由1.5%调高至3%也让一部分的市民有苦难言。
深圳借鉴于上海房地产市场经验,记者借用上海保利金鹏置业董事副总裁陈然方的观点,上海前三年的房价因为过快地上涨导致了近三年必然会从盘整转向逐渐下调。希望上海的故事深圳不要重演,笔者相信“上海的昨天并不一定就是深圳的明天”。因为,深圳,就是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