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人提出了“老百姓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市场上“太贵”的东西越来越多:房价居高不下,普通百姓买房难,即便是买了,欠下的“债务”也要背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教育收费太高,有的家庭理性地选择让孩子放弃高考;医院看病费用高,平价医院一时还解决不了看病贵……
有钱不愿消费
从江苏省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看,2006年一季度江苏省固定资产投资依然较快、人民币存款余额增长规模大。的确,1241.6亿元的增加规模确实是比较大的,表明江苏居民手里确实有钱了。但是专家发现,有钱了的江苏人仍然不愿意花钱,消费持续走低。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表明,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在2000年首次超过6万亿元,随后逐年攀升,目前已达14万亿元的天文数字。看来,有钱的也不仅仅是江苏居民。
有了钱都存到了银行里,老百姓把荷包捂得紧紧的,这对于那些不停地号召拉动内需的经济学家来说,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其初衷与现实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距。日前在博鳌论坛上,长期关注中国经济的美国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罗奇说:“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储蓄量。”这位曾经鼓动让中国人学会花钱,让美国人学会存钱的学者,不得不承认:在中国,让政府鼓励居民消费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对未来预期没有底
老百姓不花钱源自手中的帐单,坐在办公室里,有人会对着工资条发呆,扣除每个月分期付款的房费,再养活妻儿,省吃俭用,到了月底也所剩无几。一位IT白领算了一笔帐:他的年收入近7万元,这在中国并不算低,但是那套85万元的房子支付了20余万元的首付款后,还是压得他喘不过气来:现在除了每月支付银行3600多元的本息之外,还要分批归还向亲友所借的5万元首付款。由于买的是期房,他现在还没能搬进去住,需要支付每月600多元的房租。他无奈地说:“现在我的收入和支出就像是走钢丝,稍不留神就要入不敷出。”白领尚且如此,蓝领或者其他的什么“领”又怎样呢?
除了住房,教育的支出也是城镇居民的心病。据保守的调查估计:城里人抚养一个孩子从小到上完大学要花费25万元,农村家庭要供养一个孩子上完大学几乎都是负债累累。即使那些自诩为“中产阶级”的高收入群体,面对这种生活现状,同样会感到压力倍增。大多数人对未来预期没有底,谁还敢感情用事,爽快地消费呢?
有了余钱,不敢消费,市场眼花缭乱,人却富贵不起来,这是城镇居民的普遍感受。
巨大生活压力源自什么
有人觉得好笑,年初时热乎了一阵子下调风的房价怎么没有动静了。北京的老百姓也调侃说,天上都“下土”(沙尘暴)了,房价还不下降。另一方面,各地的商品房空置率却在不断扩大,近七成的居民面临着买不起房的尴尬。
以浙江省为例,去年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增幅为10.4%,但人均购房支出的增幅却高达21.7%。除购房外,居民用于食品、衣着、医疗、文化和娱乐等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乏力,增幅仅为9.5%,低于同期收入的增幅。对大多数城镇家庭来说,目前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已成为家庭负担中的最主要部分,占据了他们收入的大部分,这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的消费能力。
企盼“社保”减压
老百姓在盘算着今后的日子:如果有了可靠的“社保”,即便生活中遭遇突变,也不至于落入生活的谷底。
社会保障的确十分关键,然而,目前只有公务员能全额享受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绝大多数的百姓而言,目前的“社保”水平,还不足以让他们甩掉后顾之忧。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障和社会救济制度,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对此,老百姓翘首以待。
我国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现状与社会需求的差距很大,尤其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尚处于试验阶段。由此可见,在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完善之前,百姓的危机心态就难以消除,存钱养老的模式就难以放弃,现在生活的确在让百姓捂紧钱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