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念娇奴·深圳炒房》热钱东来浪淘尽,千百知名楼盘。红树西岸,人道是,今日炒房热点;半岛城邦,十七英里,激起千重浪。楼盘如花,一时多少炒客。遥想中海当年,高价拿地了,意气风发,湖心地块,九万三,楼市余震不断,业界观望。无知应笑我,不懂玄妙。高人有云:“炒房亦成富豪。”——改编自网络
当前的深圳人,投资炒房,不再是什么新鲜事,而成为了一种生活状态。这不得不说是件怪事。
原因有二。其一是中国人对房子有特殊感情。买房子置地,自古就是国人致富后最想干的事。钱多了,放哪都不放心:怕偷了,怕被抢了,存在银行贬值,埋在土里怕烂了,只有把这东西变现成房子和土地,才觉得踏实,谁也抢不走。
其二,这年月,股市熊市不敢碰,收藏要专业知识,炒汇要明白各式专业汇率,炒金要雄厚的资金……老百姓余钱有限,冒不起那个风险,还是买房最实惠。深圳房价年年涨,作投资,最可靠。最坏的结果也就是“炒房炒成房东”;还有就是买房买的不光是房子,买好了,就是买来了生活质量。
于是,全民买房赚外快的运动就这么开始了,独自炒;叫上兄弟姐妹一起炒;深圳的房子炒完了就上惠州、东莞炒;小户型没炒头了就去炒豪宅。炒房就是生活,就是上班工作之余不可缺的一部分。
独自炒房的精彩
2003年5月,毕业工作两年的余先生,怀揣6万元积蓄准备买套婚房。因为非典,让深圳的楼市显得相对沉寂。经过3个月时间的精挑细选,余先生买下了南山一套90多平米的三房,总价不到50万。当时余先生的月薪只有3000元左右,10万块的首付还是找亲戚父母拼拼凑凑起来的。2004年,不到一年的时间,余先生50万买的房子,就涨到了70多万,于是他决定转手。余先生第一次尝到了投资房产的甜头。
从此以后,余先生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房地产资讯,并出入大小中介店了解房地产市场情况。很快他在南山又买了套123平方米的三房,不到7000元每平方米的单价。到了2005年年底,余先生又迅速卖出,卖出时的均价涨到了9000多一平米。
因为炒房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因此余先生辞去了他近8千块一个月的工作。余先生说,炒房除了让自己收入渐长外,看到自己房子升值也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兄弟姐妹一起来林小姐2001年就开始炒房了,多年的炒房经历让他获利不少。她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投资理念,例如把市场需求分为高端客户、普通客户两种类型,高端客户型的投资物业,虽然投资大,但是盈利空间也大。同时装修也是重要的,根据客户品味来满足他们的需求,往往会达到增值效果。
林小姐的弟弟是学室内装修设计的,在她的鼓动下,弟弟加入了姐姐的队伍。往往是姐姐把握市场热点;弟弟去有针对的去设计装修。现在他们蛇口的一套海景房,买入价不到110万,一个月内已经有人出价180万,而一个欧洲客户甚至出价200万。”
2005年,林小姐看重了中心区的写字楼,林小姐很多内地的亲戚,听说她又要投资炒房,主动拿出了积蓄。于是林小姐一口气买下了某中心区写字楼近一层的物业。“投资中心区,虽然现在没那么块见效,但是长远收益肯定是好的。”
开辟深圳以外新战场
“惠州低廉的房价极具诱惑力。据我的考察,惠州新楼盘的均价在2500-3000元之间,而质素却往往比寸土寸金的深圳楼盘要好得多。”有近3年炒房经验的赵先生,俨然一个地产专业人士。
赵先生是一年前留意惠州的房产的,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随着深圳的房子越来越贵,赵先生感觉深圳楼盘的投资价值也在一点点下降。于是,赵先生约上邻居曾先生,几乎每个周末都往惠州跑。“从深圳梅林关口驱车上机荷高速,然后转深惠高速,半小时后就到惠州。那么近的距离,那么大的差价,绝对是有投资价值的。”他说他已经看上了好几套惠州的房子,很快就准备和曾先生合资出手了。
不仅是惠州,东莞也出现了很多深圳投资客的影子,王小姐就是其中之一。过去在东莞工作的她,来深圳后马上就意识到,两地之间巨大的房价差异,蕴藏了不少机会。“虽然我在东莞买的几套房子,现在还没怎么升值,但只要机会一到,涨起来很快的。”
全民投资谨防乐极生悲
其实,全民投资并不见得是件好事。日本、香港楼市大崩盘前,就有过类似情况,同样的还有之前中国内地的股市,人人都炒股,人人谈涨跌,结果崩盘时,人人都亏损。
缺乏投资渠道是事实,但如果闲散资金大量流入同一个市场,必将会抬高这个市场的价格,也抬高了这个市场的风险。在炒房之前,还是应该多想想,风险万一到来,如何去抵抗?谨慎入市,还是很有必要的。
如不参与炒作房价肯定早就跌下来了
著名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