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许多城市房价一路飘红,北京、深圳、广州等地更是出现狂涨态势。与此同时,一个抱怨房价高涨的新名词——“房奴”在网上日渐流行。许多购房者认为,宏观调控成绩虽然不小,但房价与普通百姓的期望还有差距。
调控效果显现但市场结构仍不合理
2005年,国家关于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目标一是投资规模,二是房价涨幅,三是市场结构。一年之后,这三大调控目标正在实现,但有些方面仍然不尽如人意。
2006年第一季度,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93亿元,同比增长20.2%。这个增长幅度,较去年同期回落了6.5个百分点。
在房价方面,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全国70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的涨幅也在逐季回落。“今年一季度是5.5%,比去年一季度的涨幅回落了4.3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郑京平说。
至于房地产市场结构,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的《2006年房地产蓝皮书》显示,2005年末,40个重点城市累计可售商品住房面积中,有23个城市套型在12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占50%以上;有16个城市8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不到总面积的10%。对于这一点,郑京平的评价是,我国房地产投资结构仍然不合理,尤其是普通商品住宅和一些中小户型的住宅还不多。
郑京平认为:去年一季度末、二季度初出台的关于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稳定房地产价格的这样一些调控政策效果是好的。
调控政策屡遭突破
针对国家推出“组合拳”调控房地产市场,而房价涨幅依然走高的态势,不少专家认为,关键在于国家的调控政策在一些地方没有真正执行到位。
上海房地产界独立评论人士顾海波认为,政府有关方面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涉及抑制投资、遏制投机、收紧地根、把好银根四大方面。然而,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这些措施屡屡被突破。
收紧地根。收紧地根在去年成了房地产开发商“地荒论”的重要借口。北京房地产商放出“地荒论”,似乎土地控制反而成为房价上涨的重大动因。对此,建设部有关人士予以了严厉驳斥,但与此同时,地产商“捂盘”“囤地”的行为却在各地开始出现。
把好银根。央行在2005年3月曾经出台决定调整商业银行住房信贷政策,建议房价上涨过快的城市或地区,个人住房贷款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0%提高到30%。但这个政策在实行不久后,就在长三角这个调控重点区域遭遇突破。
抑制投资、遏制投机。应当说,在这一方面有关方面曾经下过大力气,也收到过一定的效果。但随着有些地方政府出招“买房给户口”等“托市”行为,使抑制投资、遏制投机政策大打折扣。
顾海波认为,正因为此,一些地方的房价在楼市调控年仍然高涨,并且这种狂飙突进的势头至今未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