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思维下的球市猜想
当地产与足球比肩激情,我们有理由在严峻的形式下寻找快乐……
06德国世界杯成功举办之后,中国足球市场极度火爆!中超联赛球票价格大幅上涨,供不应求。上海票价已冲破300元/张;热点球市如北京、深圳的平均票价也上涨了30%!炒票之风大起,市场秩序极度混乱!于是,球迷们纷纷上网大呼:“我们看不起球了!”、“我们不要做球奴!”。
针对全国足球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相关部门迅速发布了《关于调整球市供应结构,稳定球票价格的意见》,要求各地控制球票价格,主要内容包括:30元以下普通球票数量需占全部票量的70%;首次购买球票不得超过3张,对同场多次购票者加收“持票税”,对私下转让球票者按票价收取50%的“营业税”等。
同时,为满足广大普通市民踢“经济球”,看“廉价球”的正当愿望,《意见》还做出了以下详细规定:重新审查已规划许可但未开工的球场项目,一律由11人制大场改为9人制或5人制中小型球场,据粗略估算,由此可增加球场数量30%以上;将联赛参赛球队由12支增加到24队,增大市场供应量。其它还包括:切实整治球票交易环节违法违规行为;政府须在每年土地供应规划中,明确和公开“廉价”、“经济”型球场的规模数量,要求达到基础设施建设面积的一定比例等,以上细则合计十五条。
“细则”出台后,风闻某中超足球俱乐部老板当日从市足协“政策解读班”出来后,不禁失声大哭;而广大球迷们闻讯无不兴高采烈,击节叫好!
据某知名球市评论家分析:政府此举,意在控制球市供应结构不合理,票价上涨过快。由于联赛场次会增加100%,同时“中小型球场”供应数量一两年后将大幅增加,预计到现场看球的票价会大幅下降。
两年过去了,“细则”规范球市的成效渐显,大批新建“中小型”足球场亮相,但不久,由于过低的球场经营收入,弥补不了高额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大量出现开发单位“锁门而去”的现象。有场无球踢,踢球的人少了,看球的球迷也开始少了。“新政后”一度膨胀到24家参赛球队,随着“退出不玩了”的老板越来越多,只剩下8家“股份制国企”冠名的球队,还在苦苦支撑着“中超联赛”的场面。
有专家对此分析:市场化的球市,虽然穷人买不起票,进不去球场,但起码有一个繁荣的局面,还可以从电视上看球。而通过指令性计划调控后的球市,即使提供了大量经济型赛场,票价也被限制在很低的水平,但却因无人愿意亏本经营而形成事实上的空置。
据闻,已有少数几家实力强,力挺到现在的足球老板们,开始向政府叫板:“还要不要球市了?还要不要搞联赛了?要的话,就恢复原样,继续涨价!”
看来,“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中国球市,又要开始新一次轮回了!